年底前,山西范围内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
6月2日,山西晚报记者从省市场监管局举办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年底前,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工作,进一步扩大改革覆盖范围,不断提升企业获得感。
自2018年11月10日起,在全省范围内,我省对国务院明确的第一批106项涉企行政许可事项实施改革。通过开展部分涉企许可事项的“证照分离”改革,有力推动了照后减证,部分行业、企业的“准入不准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改革取消的“因私出入境中介机构资格认定(境外就业除外)”,该事项在取消审批前全省只有10余户企业从事该经营项目,改革之后全省已有400余户此类企业办理了登记,这说明改革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省共办理涉及“证照分离”改革事项登记注册业务14.5万件,惠及市场主体13.4万户。
目前,我省重点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逐步实现改革对所有区域、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的全覆盖,使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的市场主体。自2020年3月1日起,我省在太原市、晋中市和转型综改示范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全覆盖清单管理,包括中央层面的523项和地方层面设定的6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之外不得违规限制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相关行业或领域,企业取得营业执照即可自主开展经营。清单定期调整更新,结合改革实际,滚动优化改革举措并向社会公布。
“‘证照分离’改革是政府审批、监管、服务全流程的深刻变革。”省市场监管局登记注册处处长郭新安介绍,我省坚持放管结合、放管并重,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加强审批与监管无缝链接。健全监管规则和标准,坚决纠正“不批不管”、“只批不管”、“严批宽管”等问题。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跨部门联合监管,解决企业反映强烈的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问题,减轻企业负担,提升监管有效性。运用好“互联网+监管”,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对高风险行业和领域实行重点监管。加强信用监管,依法查处虚假承诺、违规经营等行为并记入信用记录,实行失信联合惩戒。
来源:山西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