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省农业农村厅专场发布会举行
8月25日上午,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山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十场发布会,也是省农业农村厅专场发布会。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进仁,省委农办专职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新闻发言人张软斌,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赵文志,介绍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业农村工作方面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张羽:
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根据省里统一安排,今天上午,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山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十场发布会,也是省农业农村厅专场发布会。我们邀请到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进仁,省委农办专职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新闻发言人张软斌,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赵文志,请他们介绍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业农村工作方面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各位记者的提问。
首先,请省委农办专职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新闻发言人张软斌介绍相关情况。
省委农办专职副主任
省农业农村厅新闻发言人 张软斌:
各位媒体朋友:
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山西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力补齐全面小康三农短板,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米袋子”“菜篮子”丰足充盈。严格落实粮食生产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全省粮食面积稳定在4700万亩,2020年粮食产量达到1424万吨,平均亩产303.4公斤,均创历史新高。“菜篮子”产品稳定增长,2020年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01.7万吨、108.8万吨和117万吨,与2012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3.5%、4.8%和4.7%;水果产量858万吨,为历史最高年份;蔬菜产量多数年份稳定在800万吨以上,基本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以三大省级战略、五大平台、十大产业集群为引擎,推动我省“特”“优”农业发展。晋中国家农高区累计转化农业科技成果1200余项;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畜牧业增加值占一产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8%;“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五大平台的169个实体工程项目有序落地和推进。202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完成2186亿元,与2012年比,年均增长13%。设立12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创建6个国家级、6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山西小米、山西陈醋等一批农产品品牌叫响全国。有机旱作农业扎实推进,实施八项工程,实现了县县有示范、区域有标准、片区有品牌,初步形成技术体系。
——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实施以拆违治乱、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卫生乡村“五大专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到2020年底,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行政村比例达到95.3%;农村生活污水实现有效治理的村2225个;2013年以来累计改造农村户厕162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3%。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全省创建1005个具有晋风晋韵特色的美丽宜居示范村。
——改革红利惠及广大农民。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高标准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省511.4万农户领到承包经营权证书,让农民吃上了长效“定心丸”。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累计实现股金分红8.35亿元,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到90%以上。政策惠农、金融支农、保险助农逐步拓展,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断建立完善。
——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制定20个高素质农民生产技能评价地方标准,完善23个高素质农民技能评价规范。2014年以来,累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各类高素质农民54万人次,10.2万人取得高素质农民技能证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6356.6元增加到2020年的13878元,年均增长10.2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3.21:1缩小到2.51:1。
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方位推进我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一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按照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整体推进县、重点帮扶县三类县划分,分类指导、统筹推进、精准考核,通过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借鉴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机制办法抓好乡村振兴。
二是守牢守好农业发展底线。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落实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保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三是深入实施“特”“优”战略。做实做强三大省级战略,做大做优十大产业集群,建立特色现代种养基地,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和农业全产业链开发。
四是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向村延伸向户覆盖,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聚焦“路、水、暖(气)、电、数、链、废、机、田、证”等重要环节,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开展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进一步推动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
五是持续深化农村重点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谢谢!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张羽:
谢谢张软斌副主任的介绍。
接下来,开始回答记者提问。请各位记者在提问前先通报所在新闻单位的名称。
经济日报记者: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请简要介绍一下我省加快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工作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王进仁:
感谢您的提问。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的殷殷嘱托,指明了山西农业的发展方向。省委、省政府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把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作为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以旱作为技术路径,以有机为产品方向,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积极探索实践,有亮点有特色有成效,有机旱作农业在山西迈出坚实步伐。
一是高位推动有力有效,全省掀起发展热潮。加强顶层谋划,强化组织领导,省级成立了分管副省长任组长、22个省直单位负责同志任成员的领导小组。省政府出台了三年实施意见,每年制定行动计划,每年召开现场观摩会推进,将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列入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市县均成立了相应的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列支专项资金,全力推进,全省上下形成了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广泛共识和浓厚氛围。
二是科技与工程齐发力,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日臻完善。围绕“土、肥、水、种、技、机、绿”七大关键要素,实施八项工程,通过农田改良、土壤培肥、集蓄降水、旱作节水、抗旱良种选育、农机农艺融合、绿色循环利用等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探索出一批如谷子机械化穴播、玉米膜侧播种、小麦探墒沟播、高粱密植精播、集雨窖+水肥一体化等具有山西特点的有机旱作集成技术和模式,制定发布省级有机旱作地方标准73项,初步形成了涵盖不同生态区域、不同水源条件、不同灌溉方式、不同作物类型的有机旱作技术体系。
三是狠抓封闭示范创建,走出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发展山西路径。紧扣山西实际,坚持点片示范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在4市15县整建制推进封闭示范,创建了120个省级示范片,联合科研院所建设了14个科研示范基地,建立了百名农业专家包县包片跟踪服务机制,实现了县县有示范、区域有标准、片区有品牌。涌现出一批“有机旱作+特色产业”可复制、可推广的好典型好模式,引领带动了全省农业绿色转型,全省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四年负增长,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0.36%,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为全国同类型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下一步,我们将坚定走好有机旱作道路,打造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谢谢!
山西日报记者: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请简要介绍一下近年来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取得了哪些成效?具体有哪些做法?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赵文志:
感谢记者的提问。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主要举措,近年来得到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特别是2019年机构改革之后,彻底改变了过去农田建设“五牛下田”“分散管理”的局面,农业农村部门补旧账,提标准,定制度,建新田。2019-2021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820万亩,争取各级财政投资114.75亿元。截至目前,2019年231万亩完成建设,正在验收。2020年309万亩,完成建设247万亩;2021年280万亩,正在立项审批。预计全面完成建设后,全省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2150万亩,占永久性基本农田的37.3%。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配套,生产条件改善,地力水平提升,增产效益明显。耕地地力提高0.5~1个等级,有效灌溉水利用率提高20%以上,亩均增产粮食50公斤以上。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构建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从体制机制上实现了源头整合,初步构建了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的“五统一”管理体系。
二是拓宽多元化投入资金渠道。在争取中央支持的基础上,积极与协调财政部门,确保亩均投入标准不低于1500元。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的新增耕地和产能指标市场交易作为投资回报,引进社会资本建设高标准农田。山西大地环境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100万亩高标准农田,财政补助7.5亿元,企业自筹18亿元。
三是强化农田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出台《全省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配套制度,基本实现了规章制度覆盖项目建设各环节,在项目设计、调整、监理、管护、竣工验收等方面严格管理。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省委13710督办清单和省政府重点工作中,通过案例推动、现场推动、督导推动、通报推动,压实责任,追责问效,从而保障了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下一步,我们将启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努力提高建设标准和建设质量,为保障粮食安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谢谢!
山西广播电视台《转型进行时》记者:
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请简要介绍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王进仁:
谢谢您的提问!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我省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聚焦实施农业“特”“优”战略、三大省级战略和发展有机旱作农业,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着力推进农机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农业机械化主要呈现四方面特点。
一是农机装备高端化智能化。自2012年以来,全省累计使用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2.8亿元,扶持52.1万农户购置70.6万台(套)农机具,促进各类农机装备快速增长,融合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的高端、智能农机逐渐成为主流。全省大中型拖拉机、谷物联合收获机保有量达到14.81万台,安装农机作业监控终端1.8万余台,植保无人机保有量上千台。
二是农机作业全程化。深入开展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乡、村创建,实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不断延伸农机服务链条。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建设全程机械化示范点264个、省级示范县48个、国家级示范县11个,示范面积10.46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达21.8万亩,推动全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2.6%,年均提高1.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1.6个百分点。
三是农机技术全面化。着力强化药茶、畜禽、果蔬、牧草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及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全程机械化技术攻关与示范推广,累计扶持建设牧草全程机械化示范区4个、果园机械化管护示范区27个、高标准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初加工装备技术示范点329个、农村惠民磨坊油坊升级改造点386个。截至2020年底,设施农业、林果业、畜牧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均已达到40%左右。
四是农机服务社会化。着力推进农机化示范社场户创建,开展智慧农机合作社试点工作,大力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新业态,率先开展农机资产收益扶贫,连续举办五届农机操作手大赛,将农机维修工列入2020年全省职业技能大赛。截至2020年底,省级农机示范合作社、机械化家庭农场和农机示范大户分别达到240个、200个、365个,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户分别达到4490个、50.7万个。
下一步,我省将在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等方面发力,把高性能农机、高标准农田、高素质农民结合起来,“机、田、证”一体化推进,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谢谢!
山西农民报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不断涌现,影响力不断提升,请问我省在品牌强农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赵文志:
感谢您的提问。品牌是农业市场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集中反映。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工作,提出了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确立了“品牌立农”“品牌强农”的发展理念。农业农村部门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联合有关部门,打出了一系列品牌建设组合拳,在全国叫响 “晋字号”农业品牌。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山西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众多特色农产品,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我省都提到山西要发展特优农业,打好特色优势牌,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这是我们发展品牌农业的根本遵循。我们围绕三大战略、五大平台、十大产业集群,建立完善“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评选了山西小米、山西陈醋、山西马铃薯、山西药茶等12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运城苹果、大同黄花、隰县玉露香梨等33个市级区域公用品牌。评选了80个功能农产品品牌。正在创建全省 “特优”农产品品牌目录库。
二是夯实质量根基。质量是品牌的基石。我们大力推进两个“三品一标”建设,在产品方面,推动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截至目前,绿色、有机认证产品数1575个,涉及企业862家,年均增速远超农业农村部6%的要求;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75个,认证数量居全国第四。在生产方式上,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组织制定省级农业地方标准1000余项,基本覆盖主要食用农产品种类,推动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
三是拓展市场营销。连续举办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北京展销周、运城果博会等本省交易活动,借力国内国际各大展会平台,组织“晋品晋味·扬帆出海”“药茶出晋”等活动,在上海设立山西特优农产品精品街,在北京新发地设立山西特优农产品展销中心,在天猫、京东、快手、抖音设立线上旗舰店,一批农产品品牌走出去,进入了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国内重点市场。全省35家企业65个产品通过“圳品”认证,进入深圳市场。今年以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组建604人的营销战队,持续推动山西特优农产品走出去。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打造“有机旱作•晋品”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办好今年第七届山西农交会和中国农民丰收节山西庆祝活动,深入开展营销战队包联服务,让山西 “特优”农产品品牌成色更足、招牌更亮、声誉更高。谢谢!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专业合作模式。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我省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委农办专职副主任
省农业农村厅新闻发言人 张软斌:
感谢您的提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桥梁和纽带,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强化工作举措,积极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020年底,全省农民合作社达到9.6万家,家庭农场6.3万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00余家,在促进我省特优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作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制定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意见,在20个县开展整县试点提升行动;制定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实施意见;制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发展意见及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若干政策。“十三五”以来,中央、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多亿元,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冷链物流设施等;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引进人才等。积极为各类经营主体量身打造金融产品,开展信贷直通车,较好地解决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二是强化示范引领。制定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评定和监测办法,打造一批标杆。到2020年底,认定国家、省、市、县四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8417个,省、市、县三级示范家庭农场2111个,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70家。同时,加大监测力度,退出不合格的国家级、省级示范合作社871个。
三是强化联合合作。出台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认定办法和扶持措施,鼓励各类主体开展联合合作,做大做强做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全产业链服务。培育省级联合体137个,农民合作社联合社370个。
四是强化服务带动。推动社会化服务链条由产中耕、种、防、收生产环节向产前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后农产品销售延伸。全省从事农业生产托管的服务主体达到1323家,带动托管面积超过1900万亩,服务小农户103万户,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农业节本增效和绿色农业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新型经营主体,在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上下功夫,引导各类主体开展联合与合作,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助力山西特优现代农业发展。谢谢!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张羽:
非常感谢省农业农村厅三位负责同志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也非常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山西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