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篇报道聚焦幸福山西
山西日报记者张琦报道 早春三月,三晋大地一片欣欣向荣,我省各项工作正稳步推进。最近一周,中央媒体聚焦山西,密集报道我省推动生态、民生、营商环境等方面建设的生动实践。本报凡闻科技大数据统计显示,截至3月15日21时,中央媒体共发布各类原创报道102篇,全网转载量3400余次,阅读量超过4700万次。
在件件实事中惠民生、在点点滴滴中暖民心,我省在践行宗旨中增进民生福祉,民生也成为央媒重点关注的领域。在就业方面,3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稿件《山西稳定农民务工就业规模》,对我省出台的《关于推动农民务工就业稳规模、强技能、提质量的实施方案》进行解读。在文化教育方面,3月13日至14日,中国新闻网刊发《山西太原女子锣鼓队:千年民间艺术的“古韵新声”》和《延绵1600年古堡“蝶变”新生》,分别讲述张壁古堡文物活化和非遗“太原锣鼓”传承发展的故事;3月15日,央视综艺频道《文化十分》栏目用8分钟的时长,播出全国人大代表贾樟柯“将中华文化遗产和博物馆体验式学习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建议。
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公共产品。3月14日,人民日报刊发稿件《用汗水筑起绿色丰碑》,对“时代楷模”张连印在家乡左云县植树造林的事迹进行报道。央视新闻客户端于3月9日和3月14日分别播发《山西平陆:黄河崖壁峭苍鹭入画来》和《山西襄垣|三漳湿地群鸟齐飞》,关注我省良好的生态环境。3月11日,黄河壶口瀑布登上了央视中文国际频道;3月14日,平陆的万亩杏花则被中国日报网重点推荐。
如今的山西,正全力打造投资兴业的热土,全力培厚干事创业的沃土。3月14日,新华社发布稿件《山西推行“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点赞我省优化营商环境举措。文章指出,从“承诺制”到“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山西把市场主体的痛点难点,作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发力点,打出一套重磅的改革“组合拳”,推动安商、亲商、富商在三晋大地蔚然成风。
除中央媒体外,新京报、河北日报、潇湘晨报等地方媒体以及新浪网、腾讯网等商业网站也对我省予以高度关注。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美丽山西、顺应民之所盼……一幅幸福山西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人民日报:山西稳定农民务工就业规模
人民日报太原3月14日电(记者付明丽)近日,山西出台《关于推动农民务工就业稳规模、强技能、提质量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通过劳务输出、在乡创业、职业技能培训等举措,力争到2022年末,全省农民务工就业规模突破600万人、脱贫劳动力(含防返贫监测对象)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95万人以上。
《方案》指出要强化省际输出就业,持续深化拓展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的劳务协作,建立多层次协作对接机制。组织动员中央在晋26家帮扶单位、有条件的省内帮扶单位、省政府驻外办事处,推介脱贫劳动力和防返贫监测对象省外务工就业。
制定实施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措施办法,实施援企稳岗政策,助力市场主体倍增,稳定和扩大省域内就业岗位。支持创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鼓励通过开设家庭农牧场、加工作坊等形式自主就业,落实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优先安排返乡农民工联合创办的企业承担产业强镇、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全产业链项目建设。
全年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10万人、高素质农民5万人。结合用工单位的岗位需求,在输出就业前集中开展订单式、定向式、项目制等针对性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按规定落实培训补贴、评价补贴以及就业补贴等政策。此外,《方案》还指出,通过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优质社保服务、畅通维权渠道等方式确保农民工就业质量。
新华社:山西推行“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347个项目签约、323个项目开工、315个项目投产……虎年新春伊始,山西各地开发区项目建设压茬推进,为高质量转型发展蓄势赋能。
从“承诺制”到“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山西把市场主体的痛点难点,作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发力点,打出一套重磅的改革“组合拳”,推动安商、亲商、富商在三晋大地蔚然成风。
全承诺、零审批:办事效率高了
“项目原定去年国庆节前完工,实际比预期提前了一半。”瑞湖新能源汽车服务城是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首个“全承诺、零审批、拿地即开工”改革的受益者。
项目负责人张政宁算了一笔账:项目贷款1.5亿元,按当期贷款基准利率4.75%计算,缩短审批时间,就相当于节省了530多万元,两期工程算下来就是1000多万元。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对于山西来讲,要扭转“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必须从投资上下手。然而,办证跑断腿、审批磨破嘴,项目落地开工难,曾是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
2017年7月,山西积极破除传统项目报建审批流程的弊端,通过政府服务承诺和企业信用承诺进行流程再造,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成为全国首个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省。
经过逐年推进,如今山西全省开发区一般工业项目已实现“全承诺、零审批、拿地即开工”。
“过去项目单位开工前要自行办理地勘、环评、压覆矿产评价等16个事项,去年开发区财政拿出3600余万元统一办理,帮企业省事又省钱。”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晋中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段燕翔说,能服务的不承诺,能承诺的不审批。项目签约后,企业一个工作日就能拿到全部开工手续。
承诺制的示范效应正在向其他领域传导。过去,一个投资项目的技术评估工作完成后,需要技术专家审核,往往费时又费钱。现在,通过“设计人员终身负责制+设计人员及建设单位双承诺”,晋中开发区90%以上的投资项目纳入免评审管理。
标准地、标准化厂房:企业开办成本降了
新春伊始,长治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端电气产业园里已是一派热气腾腾的忙碌景象。经过一年多时间建设,首期3栋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新入驻企业正在抓紧安装和调试设备。
“没想到园区能为我们提供10万级的无尘车间,从去年8月底开工建设到10月底试运行,只用了两个月。”碳方程新材料(山西)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鑫说,公司研发团队在深圳,之所以将产业基地选在这里,是当地推动产业转型的决心打动了他。
供地,是工业项目落地的首要问题。2020年1月,山西省实施“标准地”改革。所谓“标准地”,简单说就是一块经过政府部门“初级加工”的带规划、带指标、带评估报告的土地,企业拿地就可开工,既省时又省钱。
段燕翔说,截至目前,晋中开发区共出让“标准地”15宗1449.7亩,平均让企业提前6个月开工,平均每亩为企业节省资金2万元,过去一年市场主体净增1260户。
为了更好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乡村振兴,岢岚经济技术开发区统筹整合乡村振兴建设资金,把“标准地”升级为“标准化厂房”。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杨继明说,这样既减轻了企业投资压力,又可通过出租厂房为村集体和村民持续分红。
一站式、全代办:企业跑腿少了
在晋中开发区,食品企业“一手店”入驻北方功能食品园区2个月后,已经形成日均1.5吨熟食的生产、储存、配送能力。
“园区有‘代办员’负责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冷链、防疫、食品检测这些食品企业头疼的问题不仅有人告诉你怎么解决,还会替你解决,仅食品检测就为我们节省了近100万元的固定投资。”“一手店”负责人薛寒冰说。
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晋中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局长王保喜说,通过公开招标,开发区引入长期深耕政务服务领域的代办团队,帮助企业用最短的时间产生效益。2018年11月才开工建设的北方功能食品园区,目前已有近百家食品企业入驻,从签约到入驻生产的速度不断提高。
在阳泉高新区,山西尊特智能科技公司入驻不久就接到了智能穿戴设备的生产订单。公司总经理黄万年说,去年7月项目开工,9月初第一条生产线就投产了,无论是执照办理,还是银行开户都有相关工作人员协助。
“刚投产时,只从深圳带来5名员工,短短半个月内开发区的人力资源公司帮我们招聘到200多人,还协调解决员工吃住问题,开通公交专线,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黄万年说。
在忻州、临汾等地,除了代办营业执照,行政审批服务部门还为新开办企业免费刻章、免费寄送。
流程能减则减,服务一优再优,山西各地开发区用办事效率换来发展速度。去年,全省88个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2%,增幅比同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13.5个百分点。开发区正在成为山西转型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
来源:山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