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热点聚焦
吕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直属四大队 2
2024年国庆假期交通安全两公布一
殴打父母者不配当公务员
六部门发文:医生注意,年前向这些行
外交部深夜警告:一切后果由立方负责
寒门能否出贵子?985高校副院长写
出征在即!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飞行乘
重磅!CCTV16要来了!
山西临汾聚仙饭店重大坍塌事故调查报
法制天地
消费者拍短视频维权被诉,维权的法律
山西吕梁 是谁在保护污染企业?
山西确定法治山西、法治政府、法治社
焦点透视
山西一地发现同乘人员,活动轨迹公布
真·拾金不昧!司机捡到全运会金牌,
山西公布太原台骀山游乐园冰雕馆“1
北京警方通报吴某凡事件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时评
周围有“阳”楼,病毒会飘进我家吗?专家提醒
发布时间:2022-4-14 录入员: 点击[615]

周围有“阳”楼,病毒会飘进我家吗?专家提醒


近日,有网上传言称:

新冠病毒顺风向传播,致“阳性楼串”

不少网友开始担心:

开窗都有风险了?!

 

这种说法有依据吗?

周围有“阳”楼

病毒会不会通过窗户随风飘进我家?

相关专家进行了解答

↓↓

 

保持开窗和空气流动

可最大限度降低气溶胶传播的风险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王新宇表示:首先,要明确我们为什么始终在“三件套”和“五还要”中提倡“窗户还要尽量开”。“因为新冠肺炎除了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两种途径之外,还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而空气传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高浓度病毒颗粒的气溶胶。”王新宇介绍,这些病毒颗粒由感染者在感染排毒期从呼吸道排到环境中,如果周围的易感人群吸入了这种高浓度的气溶胶,便可能被感染。

 

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所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很多市民都知道,新冠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但是,正如“离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谈气溶胶传播也需要考虑浓度问题。

 

如果在室外,由于空气气流的作用,感染者排出的高浓度气溶胶可以很快被新鲜空气稀释,达不到感染人体的浓度,也就造不成这种威胁。而在空气不流通的室内环境,高浓度的气溶胶可能会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即使感染者已经离开了这个空间,后续进入的人仍有可能被感染。

 

正因如此,保持开窗和空气流动,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气溶胶传播的风险。反过来看,如果室内的含有高浓度病毒颗粒的气溶胶经过开窗被吹到了户外后,很快被稀释,也不太可能造成“跨楼”传播的现象。

 

不过专家也提醒:

这两种情况需要注意

 

王新宇也提醒,有的特殊情况需要注意:

 

■ “有些小区楼间距太近,近到一个人可以从一栋楼的窗户爬到对面另一栋楼的窗户。这种情况下,如果两边同时开窗,理论上存在气溶胶没有被户外空气充分稀释,从而‘跨楼’进入另一栋楼宇的可能性。但是,只要空气继续保持流通,气溶胶还是会迅速被稀释到没有感染能力的。”

 

■ 另外,有些住宅的窗户面向室内走廊打开,也可能存在同楼内病毒传播隐患。

 

目前医学界尚没有明确新冠病毒能够跨楼宇传播的研究结论,仅存在理论上微小的可能性。“这种微小的可能性不应被夸大,造成恐慌。”王新宇表示,开窗通风始终是切断空气传播这条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还是我国的防疫政策,都一直建议大家多开窗、多通风。

 

专家建议:阳性感染者应及时转运

对相关场所进行消杀

 

上海交通大学-耶鲁大学卫生政策联合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大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奥密克戎的气溶胶的传播主要还是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当中才会出现。

 

不过,现在不可避免在一些小区里,未来还有潜在的阳性感染者,即便是阳性感染者转走了之后,部分地区也未必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在楼道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的系统消杀,确实可能会造成居住区域一定程度的感染。

 

因此,虽然这种说法不够严谨,不够科学,但也确实提醒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做好阳性感染者及时转运,密接者及时的隔离和相关场所消杀,另外一方面公众在做好常规防护措施的前提下,也没有必要过度的恐慌。

 

防范气溶胶传播

还应检查家中卫生间的地漏、下水道

 

上海疾控也提醒市民,居家隔离时最好始终保持家中开窗通风,若无法做到,至少要保持每天开窗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为防范气溶胶传播,建议检查家中卫生间的地漏,给马桶附近(非淋浴房)的地漏定时加水。以及检查家中所有下水管道,例如厨房洗碗槽、卫生间台盆、洗衣机排水管、阳台台盆等,如果排水管道,尤其是软管和地漏之间密封不严,可使用硅胶等材料将其密封,如无硅胶也可用胶带。

 

来源:光明日报

上一篇: 两年多来,中国抗疫的经验和意义
下一篇: 林武在太原调研督导疫情防控工作并召开座谈会
合作伙伴: 百度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合作伙伴 | 人员查询
Copyright @ 2010-2014 山西焦点法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2006047号-1